今年9月,中國品牌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與貴州茅台合作推出的醬香拿鐵(Coffee Latte)上市首日銷量已迅速達542萬杯,創下中國咖啡連鎖店的銷售記錄。雖然這家咖啡品牌在今年獲得不俗的成績,但在此前,它就曾因財務造假事件使品牌形象一度受損,甚至面臨下市的窘境。瑞幸咖啡究竟是如何重新站起來?他們是如何在一年內重整業務,使業績由虧轉盈,最終更超越星巴克,贏得中國咖啡市場的龍頭地位?
雄心勃勃的願景
由兩位中國企業家錢治亞(Jenny Qian)和陸正耀(Charles Lu)創立的瑞幸咖啡,力求將現代技術和便利性無縫融入於咖啡消費的世界中,以滿足中國市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2017年10月,瑞幸咖啡開設首家門店在北京試業,並邀請湯唯、張震等知名藝人出任品牌代言人。
2018年5月,瑞幸咖啡正式開業,此時分店數量經已達到525家。
瑞幸咖啡以極低價格及社交媒體營銷而迅速走紅,到2018年12月,總銷售杯數已達5,000萬杯,第2,000家分店亦在上海開張。2019年4月,瑞幸咖啡正式在美國上市,由創立到上市只用了短短的一年零七個月,創下有史以來最快上市的紀錄,並達到29億美元的估值。
初期的激進擴張
瑞幸究竟如何於極短時間內成功在市場佔一席位?事實上,瑞幸咖啡在初期採用了一種近乎是「燒錢」的擴張策略,以贏得市場份額。瑞幸重視價格競爭,在開業初期靠著大量補貼吸引顧客,例如在微信上打折促銷、不時推出買一送一的優惠,使整體售價比起星巴克便宜了不少;同時採用「新客戶首杯免費再送5折券」策略,目的便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吸引大量顧客,很多人最初都是抱著嘗鮮的心態免費喝咖啡,再透過口啤(Word-of-mouth, WOM)向大眾傳遞:「有免費咖啡喝」。
在行銷宣傳方面,瑞幸多次邀請不同當紅明星作為品牌代言人,又以病毒式般的媒體行銷使曝光機會最大化。且瑞幸高度使用科技,九成門市皆無座位,亦不接受現金支付,靠著手機APP下單的銷售方式壓低店鋪成本,改以外送形式把咖啡送到顧客手中,或顧客到門店自取。
另外,關於在開業初期已有500多間分店一事,亦不得不提到瑞幸的兩位創辦人——當時的CEO陸正耀以及COO錢治亞。他們兩位最擅長以資本投入、砸錢行銷的方式瘋狂擴張分店。相比起傳統的「先有口碑才拓展分店」模式,他們這種新穎的經營手法十分冒險,但瑞幸便是靠著這種營運方式在不到兩年半間(截至2019年12月31日)開設逾4,500間分店,可謂相當成功。
醜聞風波
但好景不長,2020年初,知名渾水研究機構(Muddy Waters Research)發布了一份長達89頁的匿名報告,指控瑞幸數據做假,人為誇大了高達88%的利潤。隨後,中美各方監管機構緊急介入。瑞幸最終在同年4月主動承認「財務做假事件」,指時任COO劉劍及部分員工偽造業績22億元人民幣,消息一出,股價隨即暴跌85%。瑞幸咖啡隨後正式停牌,又陸續關閉了1700多間分店。
改變營銷策略
就在瑞幸看似要就此完結時,郭謹的出現卻在短時間內穩住了處於動蕩的瑞幸咖啡。2020年7月,瑞幸咖啡重組董事會,由郭謹接替陸正耀,成為新任董事長及CEO,並開始重整公司管理架構,針對營運、戰略、營銷等多個層面進行全方位調整,放棄了當初高額補貼和激進擴張的策略,關閉經營不善的門店,大幅削減了銷售和營銷開支,並將重心轉向研發新產品和社群營運。
策略改變重點
瑞幸最初的戰略,主要集中在低價格,但因其無法持續的大額折扣和對咖啡品質的忽視,導致公司巨額損失。因此,新管理層接任後,瑞幸首先撤回了激進的擴張策略,關閉了表現不佳的門店,大幅削減租金成本。
瑞幸亦推出了多種新穎的咖啡產品,吸引並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需求,如生椰拿鐵、茅台「醬香拿鐵」等,這些創新產品都成功在網絡爆紅,刷新銷量紀錄。瑞幸在市場營銷方面,特別瞄準年輕一代,通過在社群媒體上發放廣告,並找到合適的品牌大使,成功改變品牌形象,成為年輕一代喜愛的咖啡品牌。
另外,瑞幸採用了特許經營的雙重模式。在高利潤的城市保持品質控制,同時在低利潤城市實現快速擴張。
重返正軌
自此,瑞幸咖啡的營運便逐步走向正軌。2021年4月,瑞幸推出新品「生椰拿鐵」,一開賣便立即供不應求,成為現象級的明星飲品,「生椰拿鐵」在8個月內為瑞幸貢獻了12.6億元的收入,被外界視為助瑞幸咖啡「起死回生」的功臣。
2022年4月,瑞幸宣布公司已順利完成債務重組,造假事件對瑞幸的影響亦告一段落。同日,瑞幸推出與椰樹集團合作的聯名飲品「椰雲拿鐵」,總銷售額高達8100萬,遠超去年同期的「生椰拿鐵」銷量。
2023年3月,瑞幸咖啡公布其2022財年收入首次突破百億人民幣,整體營業利潤首次扭虧為盈。6月,瑞幸咖啡的第一萬家分店在廈門開業,成為中國首家門店數量破萬的連鎖咖啡品牌。同年9月,瑞幸推出另一人氣產品茅台「醬香拿鐵」,其銷售額突破1億元,再次突破銷量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