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急症室供不應求,等候時間長已成為香港人的習慣。據悉政府正初步研究增加近七年沒加價的急症室收費,以打擊濫用。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稱以「可加可減」形式檢討急症室收費,危殆及危急級別病人不排除減價,次緊急及非緊急級別收費有機會提升至與家庭醫生接近水平。

 

對於急症室加價,不同持份者各持己見。急症室分流制度是由五個級別形成,而這次加價為次緊急及非緊急級別,通常病情比較穩定及沒有生命危險,大部分可以由普通科門診、私家醫生或私家醫院治理。有議員表示檢視收費是有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除急症室外,仍未有其他選擇給市民,議員提議政府需要給予市民選擇,而選擇之間要有收費上差額,以引導市民可以到另一邊求診。

 

醫務衞生局指過去十年,危殆、危急及緊急級別個案數目一直穩步上升,平均每月宗數由 2014 年約 6.1 萬宗升至 2023 年約 7.3 萬宗,上升 19.7%。而次緊急及非緊急級別個案一直佔比多達五成半或以上,無可避免佔用急症室資源。不過於新冠疫情期間,次緊急及非緊急級別個案顯著下跌,2020 至 2022 年期平均每月宗數約 8 萬宗,較 2019 年約 10.7 萬多宗下跌約三成,但在過去 6 個月平均每月宗數已回升至約 10 萬宗,升幅約 25%,反映出次緊急及非緊急級別病人佔用大部分的急症室資源。

 

盧寵茂其後指出「可加可減」形式下,最緊急的危殆及危急病人,收費可低於現水平的 180 元,而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收費則提升至貼近家庭醫生水平。他又稱有人因為「生暗瘡」、「腳痕」等到急症室,希望透過加價打擊濫用服務。其後,亦表示急症室是為需要緊急服務的病人提供診症及治療,而非用作處理一般輕症。當局需要確保醫療資源用得其所,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