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十一」購物節即將進入尾聲,今年「雙十一」不僅網路討論聲量減弱,商家也缺乏興致。不管對商家還是消費者來說,「價格戰」如今已經推不動。陸媒報導說,今年「雙十一」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平台之間已經不再全力比拚「最低價」,隨著消費者更加理性、對價格等更加敏感,價格戰已經無法持續。

 

內媒《21 世紀經濟報道》分析觀察,指出在去年的雙十一活動中,各平台的價格戰達到白熱化,結果卻是商家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雖然帶來了一時的銷售額成長,卻難以維持盈利。許多中小型商家特別感受到壓力,因為活動成本和促銷折扣的疊加使得盈餘微薄,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

 

根據統計,線上購買的衣物退貨率高達 24% ,其中大多數是因不合尺寸或品質不符預期。購物節期間退貨率最高甚至達 40%,這些退貨流程加劇了物流、包裝垃圾的負擔,也讓碳排升幅高達 56%。

 

針對價格戰導致的內卷困境,今年的雙十一活動期間,各平台紛紛推出新政策以改善商家營商環境。淘寶天貓投入數百億元人民幣用於促進商家增長和降低成本,並取消了以往的強制性運費險,提供「退貨寶」以降低退貨成本,幫助商家減少售後壓力。

 

京東、拼多多和抖音等平台也透過直接補貼或鬆綁退款政策等措施來支援商家,試圖以政策上的放寬來取代傳統的價格補貼。但今年雙十一竟然爆出慘況,民眾在淘寶下單商品,卻收到簡訊,表示因為海象不佳導致貨品丟損,更有代購業者哀號,直言第一次遇到貨櫃掉進海裡,而淘寶表示,已通知受影響用戶,約 3 天左右會全額賠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