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人類能夠生存的溫度和濕度組合的最大極限。有研究結果顯示,高溫加高濕致死的門檻比過去的認知明顯低上許多。研究認為,100% 濕度下,35°C 是人類在無法充分調節體溫前能忍受的最高溫度,若 50% 濕度,人類可忍受到 46°C 高溫,如果濕度是零,可忍受約 55°C 溫度。

 

巴西氣象網站 O Tempo 今天引述 NASA 的研究報導指出,巴西和中國大陸東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氣溫可能在 2070 年達到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水平。而中東波斯灣部分地區、南亞以及非洲和亞洲之間的紅海一帶,可能更早在 2050 年就不適合人類居住。

 

NASA 指出,根據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的計算,上述這些地區將不適合人類居住。濕球溫度是一種以濕布包著溫度計末端的球管,顯示物體在水分蒸發時可以降溫多少的測量方式。當環境空氣愈潮濕,愈少水分蒸發,濕球度數就愈高。

 

人類和其他溫血動物需要保持體溫合理恆常,每當天氣太熱,多數會藉由喘氣或排汗等不同方式蒸發水分來降溫,如果濕球溫度高於人類體溫,意味著人體無法透過排汗降溫,基本上就無法生存。

 

NASA 研究員 Colin Raymond 表示,當濕球溫度高於 35 度,對人類生存會帶來重大危害,因為超過這個溫度,人類就無法排汗降溫進而過熱,造成細胞膨脹、蛋白質變形及器官系統衰竭致死。年長者、合併患者、在戶外工作或生活在沒有空調地區的人,最有可能受到這些情況影響。

 

根據巴西國家氣象研究所的數據,2023 年至 2024 年間巴西已發生 12 次熱浪,去年更有 65天錄得極端溫度。儘管結果不樂觀,NASA 表示將繼續利用衛星進行研究,以了解地球上那些區域受極端高溫影響最大,以及如何減少高溫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