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AI)浪潮下,韓國教育部計劃明年在中小學推行 AI 教科書,標榜為全球首創。這項計劃的目標是通過數碼技術和人工智能,為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然而,此舉卻在韓國社會引發爭議,尤其是在家長群體,擔心兒童會過度接觸電子設備,損害小朋友大腦發展。
 
AI 教科書將首先在2025年於小學三、四年級,以及中一和高中的數學、英文及資訊學科中推行,並計劃於2028年全面覆蓋除音樂、藝術、體育和倫理以外的所有科目。據韓國教育部,平板電腦內的 AI 可以評估「快速學習者」和「慢速學習者」,並給出不同複雜程度的課堂任務給學生。
 
此外,課堂上還將試行機械人助教,這些機械人能即時生成回應,協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則可以通過數碼儀表板監控學生的學習進度。
 
然而,這項計劃也引起了不少家長的擔憂。他們主要擔心的是,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可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注意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此外,AI技術的普及也讓家長擔心孩子可能會接觸到假訊息,從而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產生誤導。
 
超過5萬名家長已聯署請願,要求韓國政府重新考慮這項計劃,強調學生的福祉應該被放在首位。許多家長表示,現代社會中,孩子已經長時間暴露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影響下,進一步引入 AI 教科書只會加劇這些問題。
 
除了家長,部分學者也對此計劃提出質疑。首爾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光英指出,韓國政府在引入 AI 教科書的過程中,過於倉促,未能充分評估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他認為,要解決傳統教育中死記硬背的問題,需要的是對教育系統的全面改革,而不僅僅是引入新技術。
 
從國際趨勢來看,韓國的這一舉措與其他國家的教育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包括歐盟、美國、加拿大和澳洲在內的多個國家,正在積極限制或減少兒童在學校中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以瑞典為例,最近決定放棄在幼兒園強制使用數位設備的政策,轉而優先考慮低科技含量的學習體驗,強調在教育中保持傳統的教學方法。
 
儘管如此,AI 教科書仍然受到了部分教育界人士的支持。韓國教師協會的調查顯示,54%的公立學校教師表示支持這一計劃,認為它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並能更好地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