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高企,想找個租金低廉又舒適的居所並不容易,而劏房更成為不少基層市民無奈的選擇,約 22 萬人居住在約 11 萬個「劏房」單位。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於旗下報章的專欄內提出,香港不少空置的寫字樓,何不加以利用以安置劏房戶。

 

施永青於《am730》專欄內指出香港目前約有 22 萬人,居住在 11 萬個劏房單位,又指出劏房戶居住環境惡劣,社會引以為恥,政府決心要盡快解決這個已接近積重難返問題。特首李家超在上次施政報告時,已成立一個專責工作組去研究這個問題,只可惜工作組提出的方案,特首似乎仍未滿意,仍需要時間再議。

 

施永青表示,無論政府想改善或取締劏房,都需要覓得更多新房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少劏房戶本身就是公屋輪候者,惟公屋供不應求,如政府加快興建公屋也力有不逮,更難以為劏房戶提供額外的供應。

 

他又指出就算即使公屋的供應可以加快,亦一樣解決不了有人想住市區的問題。因為大部分新建的公屋都在新發展區,交通不方便,導致有部分本身有樓住的人,也寧願付出額外的租金,在市區租住劏房,以過他們喜歡過的生活。

 

但他認為如果政府願意「跳出條條框框的約束」,仍是有辨法處理房源問題。施永青獻計,本港現時寫字樓空置率高達 15%,當中不少都在市區。在符合消防安全與衛生要求下,如果政府允許空置的寫字樓改裝成合法劏房,相信有很多業主願意花工程費用,令空置單位也可以有租金收益。

 

他稱,現時非甲級寫字樓月租「只是 20 餘元一方呎」,若改成住宅,「可以租 30 多 40 元一方呎」,當中的差距「一定可以吸引很多投資者參與」,他又認為政府要做的,「只不過是接受破例罷了」。

 

他續稱,現時已經有寫字樓改裝成酒店,「而酒店本身就是高級劏房罷了」,分別只是改酒店是「一棟棟改」,而用作安置劏房住宅,「可能要接受分單位改」。施永青對官員的處事態度亦有看法,他指「做官的人很容易對條條框框看得太認真」,不想違反自己訂出來的條例。

 

他反問政府「訂例的目的是為什麼呢?不外是為人民可以活得更好罷了」。施永青最後表示,與其讓寫字樓空置,白白浪費資源,倒不如用來安置劏房戶,而政府毋須修例,「只須暫時容忍一下有人犯例罷了」,他稱此舉「真是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