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急症室供不应求,等候时间长已成为香港人的习惯。据悉政府正初步研究增加近七年没加价的急症室收费,以打击滥用。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称以“可加可减”形式检讨急症室收费,危殆及危急级别病人不排除减价,次紧急及非紧急级别收费有机会提升至与家庭医生接近水平。
对于急症室加价,不同持份者各持己见。急症室分流制度是由五个级别形成,而这次加价为次紧急及非紧急级别,通常病情比较稳定及没有生命危险,大部分可以由普通科门诊、私家医生或私家医院治理。有议员表示检视收费是有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除急症室外,仍未有其他选择给市民,议员提议政府需要给予市民选择,而选择之间要有收费上差额,以引导市民可以到另一边求诊。
医务衞生局指过去十年,危殆、危急及紧急级别个案数目一直稳步上升,平均每月宗数由 2014 年约 6.1 万宗升至 2023 年约 7.3 万宗,上升 19.7%。而次紧急及非紧急级别个案一直占比多达五成半或以上,无可避免占用急症室资源。不过于新冠疫情期间,次紧急及非紧急级别个案显著下跌,2020 至 2022 年期平均每月宗数约 8 万宗,较 2019 年约 10.7 万多宗下跌约三成,但在过去 6 个月平均每月宗数已回升至约 10 万宗,升幅约 25%,反映出次紧急及非紧急级别病人占用大部分的急症室资源。
卢宠茂其后指出“可加可减”形式下,最紧急的危殆及危急病人,收费可低于现水平的 180 元,而次紧急及非紧急病人收费则提升至贴近家庭医生水平。他又称有人因为“生暗疮”、“脚痕”等到急症室,希望透过加价打击滥用服务。其后,亦表示急症室是为需要紧急服务的病人提供诊症及治疗,而非用作处理一般轻症。当局需要确保医疗资源用得其所,减少浪费。